
豪配投资
心理学家爱德华·德西,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:
他让两组学生玩有趣的智力拼图。
对A组,他只给予口头鼓励;对B组,每完成一个,就奖励1美元。
实验结束后,他发现没有金钱奖励的A组学生,更愿意在休息时间继续玩拼图。
这个实验揭示了一个教育的核心秘密:外在的奖励(比如分数、名次、金钱),虽然短期有效,但会慢慢“腐蚀”孩子内在的学习热情。
而真正能让孩子持续、主动学习的,是一种更深层、更持久的东西——成就感。
好的教育,就是想办法点燃他内心的那台“成就感引擎”。
01
成就感,不是“你真棒”,而是“我能行”
我们常常混淆“表扬”和“成就感”。
“你真棒”是外界的评价,是一种短暂的、需要依赖别人的“二手快乐”。而“我能行”,是发自内心的自我肯定豪配投资,是一种可持续的、能自我供电的“一手能量”。
我邻居家有个男孩,叫乐乐,以前特别怕数学。他妈妈为了激励他,想尽了办法。考好了就买玩具,做对一道难题就夸张地表扬:“我的天,你真是个数学天才!”
可乐乐对数学的兴趣一点也没有增加。他做题,只是为了得到那个玩具,或者听到那句夸奖。一旦奖励消失,他的动力也随之消失。他从未真正体验到“搞懂一道题”本身的快乐。
后来,他换了一个数学老师。这位老师从不轻易夸学生“聪明”,他让孩子们准备一个笔记本,把每天遇到的最难的一道题,抄在上面。
老师引导学生们,用画图、列表、或者拆解步骤的方式,自己去“啃”这道题。
第一天,乐乐和同桌花了20分钟,绞尽脑汁解出了一道题,高兴地从椅子上跳了起来。
老师走过去在他和同桌的本子上,郑重地盖上了一个印章,上面刻着三个字:“已攻克”。
从那天起,乐乐迷上了这种“攻克”的感觉。他不再需要玩具和夸奖,那本越积越厚的“数学本”,就是他最好的奖励。这是他“我能行”的证明。
02
成就感,来自于“跳一跳,够得着”的挑战
如何制造“成就感”?关键在于任务难度的设定。
太难,会带来挫败感;太容易,会带来无聊感。只有那种“跳一跳豪配投资,够得着”的挑战,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孩子的斗志。
朋友是一位非常智慧的父亲,他教女儿骑自行车,很有耐心。
他把这个大目标,拆解成了五个小游戏:
游戏一:原地不动,双脚撑地,练习掌控车把。 (目标:克服对车子的陌生感)
游戏二:坐在车上,用脚蹬地,让车子滑行。 (目标:练习平衡感)
游戏三:只装一个脚踏板,用一只脚蹬,另一只脚在旁边准备撑地。 (目标:体验蹬踏的感觉)
游戏四:在一段微小的下坡路上,双脚离地滑行。 (目标:在惯性帮助下,体验长时间的平衡)
游戏五:在平地上,尝试蹬三圈。
女儿每完成一个小游戏,爸爸就会和她击掌庆祝,说:“太棒了!我们解锁了一个新技能!”女儿的脸上,没有丝毫的恐惧和焦虑,全是通关打怪的兴奋。不到一个小时,她就轻松学会了骑车。
一个聪明的教育者,是一个“任务设计师”。 他懂得如何把一个令人生畏的“大怪兽”,分解成一连串可以被逐一击破的“小怪兽”。
孩子在每一次成功击破“小怪兽”时所获得的即时反馈和掌控感,会累积成巨大的心理能量,鼓励他去挑战更强大的目标。
03
保护孩子的成就感,比保护他的成绩更重要
在教育的链条中,有一种东西比失败本身更可怕,那就是——习得性无助。
当一个孩子在某个领域里,反复体验到“我不行”的感觉时,他就会放弃努力,即使他本来有能力做到。
我上中学时,班里有个同学语文特别好,但英语是他的死穴。
我的英语老师,是一位非常严厉的“完美主义者”。每次批改他的作文,都会用红笔把他犯的每一个语法错误、拼写错误,都圈出来,整篇文章一片“红”。然后,在旁边写上一个刺眼的分数。
久而久之,同学对英语产生了极大的恐惧。他一看到英语卷子,手心就出汗。他不是不努力,而是他内心深处已经认定:“我就是学不好英语”。
直到现在他依然对英语感到头疼。
保护孩子的成就感,就是保护他学习的热情和自信的火种。 即使在他的表现一团糟的时候,也要努力去找到那个可以被肯定的“闪光点”。
教育就是这样,想办法让孩子尝到靠自己本事,攻克难题的甜头。
那种发自内心的“我能行”的感觉,能让他自己跑起来,而且永远不知疲倦。
喜欢文章请点个赞、收藏或者转发,欢迎在评论中发表观点,多谢支持!
校对 庄武豪配投资
汇盈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